利用創新2.0驅動智慧城市轉型升級 |
發布時間:2016-02-16被閱次數:17568 來源: |
1.智慧城市的本質是以城市為舞臺的創新 伴隨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規模和人口不斷擴張,城市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存。城市發展過程中各種亟待解決的“城市病”需要城市管理者不斷增強城市管理與運作能力。新千年以來飛速發展的網絡信息技術(NIT)對城市建設與發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重視,在此背景下產生的“智慧城市”概念提供了城市創新發展的新思路,開辟了認識城市、發展城市的新視角,成為城市轉型發展中重要的新模式和新形態。 然而,當前中國各地方風起云涌的智慧城市發展探索仍處于熱情與盲目并存的狀態。依賴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或某一方向技術突破形成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向我們展現了未來城市發展的廣闊可能性,但似乎仍欠缺可持續發展的、具有磅礴生命力的“智慧”。 智慧城市在核心理念層面的本質是創新范式的集合,正是源源不斷的創新驅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城市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空間節點和文明坐標,恰是適合率先踐行創新理念的應用場合。只有創新導向的智慧城市轉型發展才是有持續生命力的,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網絡信息技術領域的進展得以使以城市為舞臺的創新步入轉型升級的2.0時代。 2.創新2.0:信息時代催生的創新范式 創新(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語,原意有三層含義:更新;創造新的東西;改變。簡而言之,創新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資源創造新事物的手段。創新作為一種理論可追溯到1912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熊彼特的《經濟發展概論》。熊彼特關于創新的基本觀點中,最基礎的一點即創新是生產過程中內生的。隨著技術創新的迅猛發展,其表現出了越來越強的知識依賴性。創新由易變難,逐漸成為高知識積累群體才能完成的工作,這也無形中造成了創新與應用間壁壘的形成。 雖然從技術發展的視角衡量,我們早已跨入信息時代。但直到進入21世紀,伴隨著網絡社會的崛起、移動技術的融合發展以及創新的民主化進程,工業時代以生產為中心的創新1.0模式進化到知識時代以服務為中心的創新2.0模式,改變世界的力量主體從國家、企業進一步演變為個人,我們才逐步做好了心理、社會、文化上的準備,社會形態才完成從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的嬗變,從工業社會邁入知識社會,政府形態也才真正從工業時代的政府1.0邁入信息時代的政府2.0。知識社會環境和需求兩方面催生了創新2.0實踐活動的蓬勃發展,工業時代各類產業的業態也逐漸發生著演變。創新2.0強調公眾的參與,倡導利用各種技術手段,讓知識和創新共享和擴散。如果說創新 1.0是以生產為導向、以技術為出發點,創新2.0則是以人為本、以服務為導向、以應用和價值實現為核心的創新。 創新之所以能突破擴散理論,進入創新2.0時代,首先取決于知識社會下形成的新環境。首先,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網絡的形成突破了知識傳播傳統上的物理瓶頸,人類可以利用知識網絡更快捷和方便的共享和傳播知識和信息;其次,知識網絡的環境最大限度的消除了信息不對稱性,使人為構建的知識壁壘和信息壁壘在如今的知識網絡下越來越難以為繼;而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實踐者開始關注知識社會的信息爆炸問題,信息可以傳播不等于信息有效傳播,利于知識被快速檢索、理解和運用的眾多知識封裝技術使得知識也得以構件化和模塊化,從而便于更多人利用。上述知識社會的外部環境有助于更廣泛的創新群體在一個開放自由的平臺上從事科技創新活動。 同時,知識社會也迸發了更廣泛的創新需求。外部環境造就了創新主體實施創新活動的可能,也造就了更多知識與應用場合需求碰撞的機會。這樣的碰撞就是創新活動最大的源動力,同時也印證了熊彼特創新來源于生產活動的基本觀點。因此,知識社會環境和需求兩方面的因素催生了創新2.0實踐活動的蓬勃發展。 創新2.0不僅是以復雜性科學視角對ICT融合背景下科技創新的重新審視,是一種適應知識社會,以用戶為中心、以社會實踐為舞臺、以大眾創新、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用戶參與的創新形態;從更宏觀的視角看,它更是知識社會條件下的創新民主化展現。知識社會下的創新2.0必將催生一系列極具價值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活動。 3.用戶創新:凸顯智慧城市發展的以人為本 從創新2.0的定義來看,用戶創新凸顯了這一時代創新活動的本源驅動力。用戶參與恰恰是創新模式轉變的核心,用戶廣泛、實時參與創新與價值創造的全過程中,是打破實驗室邊界,將創新推向前端的關鍵。 智慧城市的轉型發展同樣需要重視用戶創新。這也是智慧城市研究領域多次倡導的以人為本的建設發展原則。2014-2015年我們對中國智慧城市發展關鍵問題的調查研究顯示,與公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城市管理與發展問題倍受關注,包括對民眾生活的環境質量、食品藥品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實時監測;也包括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智慧城市發展的硬件條件,其重要性僅次于對于環境質量和民眾各方面安全的智能化監測。而智慧城市發展中人的作用,人力資本作為智慧城市一項重要資源的價值,也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 目前部分地方智慧城市發展遇到的許多瓶頸恰恰源于在建設規劃時技術導向壓倒了用戶導向。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缺乏用戶需求分析,從而淪為技術的堆砌。這樣的城市不可能產生真正的“智慧”。 未來的智慧城市轉型發展必須強調用戶創新,強調以人為本的城市建設與規劃思路,加大力度分析用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使智慧城市建設成果真正實現便民惠民。 4.開放創新:強調智慧城市建設的開源共創 創新2.0強調不再僅僅限于實驗室的邊界以內,而是將創新觸角延伸到用戶端,延伸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傳統實驗室邊界和創新壁壘的消融,必然導致創新活動中的分工重組,并會產生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人類依靠創新活動實現新價值創造的過程也將逐步發生改變。這樣的創新形式的核心價值觀是開放,這也是強調開放創新的要義。 開放創新在網絡信息技術本身的發展進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開源共享的技術演進范式為今天科技成就的取得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智慧城市的建設發展同樣需要有理念開放的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留給未來更多的城市發展參與主體以后續延伸開發和應用的空間。 基于這一理念,我們需要認識到,智慧城市的概念可能最初由個別品牌企業提出和倡導,但其發展一定應該是開源開放,某個品牌的智慧城市是不太可能長久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失敗的教訓也在反復昭示:任何試圖在智慧城市建設轉型中搭建技術壁壘,實現技術壟斷的嘗試都會危害到智慧城市核心價值本身,是不會成功的。 未來的智慧城市轉型發展必須強調開放創新,強調開源開放的建設理念,這樣才能為后續可能的廣泛參與提供可能。最初城市的形成是人類出于共同價值需求考慮的聚集,共創必然推動城市復興與繁榮,也是應對當前城市問題之匙。 5.協同創新:彰顯智慧城市發展的多主體參與 創新2.0的過程也是協同創新的過程。在虛擬、移動技術支撐下,創新活動的生產環境和方式會有巨大改變,有利于更多不同教育背景、社會環境的機構和人參與,這種協同的工作模式必將進一步推動更多創新,同時也有利政、產、學、研、用各主體圍繞創新的無縫合作。 智慧城市轉型發展對協同創新模式有著急迫需求。各級政府在已有的智慧城市建設實踐中已逐步認識到政府職能所需的轉變,然而政府退后的前提下,社會力量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有效參與機制尚有待進一步研究和探索。2014年,國家發改委牽頭,多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特別強調了智慧城市建設發展中公私伙伴關系(PPP)模式的采用和推廣。公私伙伴關系可能將在未來智慧城市轉型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企業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以及參與過程中多主體的互動協調機制是智慧城市長效發展的持續動力。 合理的智慧城市公私伙伴關系模式需要地方政府進行積極有益的嘗試,其核心是突破簡單的政府委托模式,發揮企業和社會力量的主體作用,并探索其中的監管和制約機制。目前多城市與阿里、騰訊、百度等企業的戰略合作可能只是探索的開始,后續的合作模式與協同工作過程值得持續關注。 未來的智慧城市轉型發展必須強調協同創新,而協同的關鍵是各類主體根據自身優勢揚長避短和優勢互補。協同是多方參與從理念到落地的最關鍵環節。 6.大眾創新:展現智慧城市基于眾望眾智的復雜涌現 面向用戶的開放、協同創新過程的落實與交匯就呈現了大眾創新,實現創新從生產范式到服務范式的轉變。它強調了上述創新規則交互作用后形成創新系統中復雜涌現。 現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類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必須高度重視數據體系的作用,以復雜性科學的方法論指導現代城市管理。隨著物聯網、云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所推動的面向知識社會的下一代創新(創新2.0)形態的演化,大數據在應對現代經濟社會復雜性方面越來越得到各界關注。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知識社會創新2.0的推動下,在城市物理空間與城市數據所衍射的比特空間交互作用下,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現代城市變得越來越復雜,并愈發成為一個面向創新2.0的流動空間。 基于上述理念,智慧城市發展必然是一個高復雜性的問題,不宜做過于簡單化的處理和近似,智慧城市也必將是中長期的發展過程。僅僅將智慧城市看作短期目標,或某種網絡信息技術產品的應用,是無法實現真正意義的長效發展。 未來的智慧城市轉型發展必須強調大眾創新,“智慧”一定不是城市公眾按照一套思路行事,而是大眾行為模式的多樣性在城市共同價值框架下的充分包容與融合,大數據的發展可能會為這樣復雜巨系統計算與對策的求解提供更多可能。 7.創新2.0是促進智慧城市轉型發展的要點 創新2.0是中國智慧城市轉型發展的核心理念,基于創新2.0理念,智慧城市將是以城市用戶為中心,以開放與協同為基本模式的大眾城市管理與服務創新的匯聚,具體包括以下四點: 一是重視用戶創新,強調城市發展的以人為本,以深入的公眾分析需求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前導; 二是重視開放創新,強調城市建設的開源共創,以模塊化和兼容性、擴展性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首要標準; 三是重視協同創新,強調城市發展的多主體參與,以新技術環境下的公私伙伴關系發展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形態; 四是重視大眾重新,強調城市發展的大眾復雜涌現,基于大數據分析規劃和設計智慧城市的遠景藍圖。
|
如需轉載請簽注以下信息:
文章標題:利用創新2.0驅動智慧城市轉型升級
文章鏈接:http://www.ndfabric.com/index.php/Home/article/detailPage/parentID/1480/cat_id/1484/artID/3540
中國|智慧城市|智能建筑|建筑節能|系統集成|解決方案-延華智能
[上一條]習近平對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重要指示 [下一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